陕西局8·12山阳特大滑坡测绘保障作用彰显

按照陕西局领导的要求,快速影像出图系统已运抵灾区,为指挥部和各部门及时编制打印指挥救援图件,测绘技术人员积极协助各部门开展现场救援、成因分析、变化模拟、二次灾害预防等数据分析工作,并根据现场救援实际需要,随时安排技术人员前往现场或各部门驻地,协助开展工作。

测绘技术支撑多部门救援

8月14日晚,应急救援指挥部召开全体会议,庄长兴宣布省委省政府决定,陕西局列为省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单位,杨宏山局长为次灾防范组副组长,王晓国为专家工作组副组长,标志着测绘技术和地理信息真正突破性地成为专家组会商和研判地质灾害成因和救援的必要支撑。

随着救援工作的深入推进,滑坡灾害发生的成因分析、现场地质探查等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应急救援指挥部和各部门对测绘地理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在陕西局应急测绘队综合组现场,不时有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进出,“有来要数据的,因为咱们的数据每天都在进行更新,与灾前数据对比后能及时用于计算并发现问题;也有来要影像图、地形图的,16日无人机第7架次航拍获取到0.1米分辨率影像,能够非常清晰地显示出灾区山体情况,我们制作出的三维模型,也可以为其他部门的分析研判提供支持。” 陕西局成果处处长宋昡表示。启用应急绿色通道,在履行数据交接程序后,此次参与救援的所有单位和部门都可以立即领走数据或影像。“有些没有软件平台的单位和部门,我们会连平台一起给他们,还会有技术人员给他们讲解如何操作使用,我们竭尽全力为救援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8月16日晚,应急救援指挥部召开第六次全体会议,庄长兴首先要求陕西局发言。杨宏山对再次进行的航拍、监测及计算分析情况和目前状况进行汇报,同时表示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只要有其他部门甚至是技术人员,需要陕西局的数据、资料,陕西局都会全力以赴给予支持,做到全面精准、耐心细致,利用测绘数据和打印好的图件做好服务。


测绘仪器


按照陕西局领导的要求,快速影像出图系统已运抵灾区,为指挥部和各部门及时编制打印指挥救援图件,测绘技术人员积极协助各部门开展现场救援、成因分析、变化模拟、二次灾害预防等数据分析工作,并根据现场救援实际需要,随时安排技术人员前往现场或各部门驻地,协助开展工作。

测绘保障作用充分彰显

在应急救援中,测绘地理信息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提供了应急救援指挥部Z为急需的灾害区域基本地理信息、滑坡土方量、可能堰塞湖隐患等重大地灾情测量数据;他们根据灾前房屋位置和滑坡走向分析出失踪人员的可能位置;他们通过测量积土石厚度等信息等确定了开挖区域和工程量,为制定科学、高效、安全的救援方案提供了支持;他们对重要隐患山体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及时预警,为防止次生灾害、保障大量救援人员和工程设备安全护航;他们为灾害原因分析等专家研判以及下一步治理方案制定提供了空间信息和技术支撑。

在山阳应急救援中,哪里有领导指挥、有灾害调查、有专家研判、有方案制定,哪里就有测绘地信部门提供的数据、图件和技术支持。截至发稿时,陕西局共投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77人,其中灾区现场工作人员38人、后方数据处理技术人员39人,以及无人机航摄系统、合成孔径雷达、快速影像处理系统、相关计算机系统和救援车辆。有力有效、不可或缺的测绘保障服务得到总指挥部、现场指挥部和武警部队、国土、地质、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的一致称赞。“反应迅速”“技术先进”“工作有力”“成效显著”,是国土资源部、陕西省委省政府等各级领导对此次陕西局在救灾中所做的工作和发挥出的作用给予的肯定。

在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及前线救灾指挥部有关同志召开的国务院工作组抢险救援专题会议上,测绘技术保障作为会议三个专题汇报之一进行了演示汇报,姜大明部长强调要依靠专家、依靠科学,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借助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装备,开展抢险救灾工作。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在其主持召开的应急救援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排查地质隐患、防止次生灾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救援指挥部专题会议上,陕西省省长娄勤俭对应用测绘信息和高新技术进行科学救灾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要在专家指导下切实做到精准施救、科学施救、安全施救,并要求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进一步量算和分析灾情地理数据,对滑坡区域两侧山体的稳定性监测提供支持。国务院工作组副组长、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庄长兴亲临陕西局作业现场具体指导监测工作,并对测绘应急保障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库热西在听取测绘应急保障工作汇报后强调,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把弘扬国测一大队精神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好中央领导重要批示,为抢险救灾出力。

在灾害发生时,在人民群众需要时,陕西局用实际行动证明自身是一支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专业测绘地理信息队伍!当前,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仍旧坚守在灾区现场,夜以继日地对灾害核心区域持续航拍判读、对隐患山体进行连续监测、为各部门提供测绘地信保障服务。他们用不忘初心、科学严谨的精神和态度,不断诠释着测绘人应有的担当,用自己毫无保留的付出祭奠灾区陨落的生命。

8月12日,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突发特大山体滑坡后,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动请缨、快速反应,领导、专家技术人员紧急赶往现场协助救援。

12日当天经过连夜奋战,陕西局应急测绘小组制作完成山阳滑坡区域三维立体影像,准确计算出滑坡体土石方量、被压房屋覆盖物厚度、易积水区域面积及蓄容、滑坡后壁高、坡度和滑坡后工房位置等数据。相关测绘成果为领导和专家研判灾情、制定救援方案提供了科学的地理信息支持。在Z紧张繁忙的前两天,陕西局领导40多小时未合眼,一些技术人员近50小时连续奋战。

山体变形监测不间断进行

现场救援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挖掘机、推土机的繁忙作业全面展开。但是,狭窄的Y字形沟边上两个陡峭山体、不稳定的塌方区域、落差达146米的滑坡堆积区的稳定性令人十分揪心,如果发生再发山体和堆积区垮塌,将直接严重危胁滑坡现场800多名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如何快速准确地监测隐患点的变形并及时预警成为当务之急。

滑坡核心区域3平方公里山陡林密,人迹罕至,绝大部分地区是人无法到达的。在8月13日上午的应急救援指挥部会议上,陕西局局长杨宏山向陕西省副省长庄长兴提议:利用国测一大队的合成孔径雷达协助进行山体变形监测。指挥部立即同意这一建议,庄长兴要求陕西局利用科学可靠的测绘技术为救灾提供帮助。

早已整装待命的国测一大队接到指令后,由队长肖学年带队的一行8人携带合成孔径雷达监测分队于8月13日傍晚赶到山阳县。

1.5米宽的灾前、灾后影像纸图就摊在眼前,陕西局副局长王晓国与技术人员紧张分析与研判中,哪个位置才能监测到Z 大范围?如何保证监测的有效性、安全性?如何既能监测到滑坡及附近山体的实时变化情况,又能保证必须进行24小时不间断值守监测队员的人身安全?

8月14日,王晓国与肖学年分别率领两个作业小组,在武警和当地向导的配合下,上山进行现场踏勘。当天天气阴沉,间或下雨,山区土路泥泞难行,有技术人员在上山过程中扭伤脚。他们冒着风雨,顶着落石危险,进入滑坡核心区域,迅速开展外业踏勘、选址。Z合适的点位由于有二次垮塌的可能,设备无法运达,观测站Z终选在了紧邻滑坡现场东北方向的陡坡上。王晓国说:“这里原来是矿厂的一处存放雷管的小库房,仅约10平方米的简易房顶可勉强用来架设合成孔径雷达装备。”

当日18时30分,在近20名武警战士、应急救援队队员的全力配合下,合成孔径雷达装备被艰难搬运上山并成功架设,19时49分,开始对Z近距离仅百米、高差348米的釆空区不稳定山体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这是合成孔径雷达首次应用于地质灾害救援。

国测一大队的红旗在山坡上飘扬,对面是坍塌的山体,黄色的帐篷支立在杂乱草地上,气温监测仪摆放在帐篷外面,合成孔径雷达架设在房顶,队长肖学年带领队员用竹竿和遮光布等为仪器设备搭建起简易的遮挡。“费了好大劲才把这儿搭起来,先布设了7个点,后来又增加到26个点,我们每20分钟计算一次山体监测点漂移数据。”

从8月14日起,国测一大队连同队长肖学年在内的8名观测人员驻扎在此,头顶巨石、面对距离仅百米的120多万方不稳定山体,时刻密切监测,用测绘高科技手段为现场数百名人员和大量工程设备救援工作保驾护航,以避免次生灾害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随着救援工作的进一步展开,监测隐患山体、为搜救人员护航工作担子更重。其他人员夜间全部撤离,国测一大队队员还必须冒着随时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危险,24小时坚守在灾害现场。“大灾面前,不能不为。”

测绘技术支撑多部门救援

8月14日晚,应急救援指挥部召开全体会议,庄长兴宣布省委省政府决定,陕西局列为省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单位,杨宏山局长为次灾防范组副组长,王晓国为专家工作组副组长,标志着测绘技术和地理信息真正突破性地成为专家组会商和研判地质灾害成因和救援的必要支撑。

随着救援工作的深入推进,滑坡灾害发生的成因分析、现场地质探查等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应急救援指挥部和各部门对测绘地理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在陕西局应急测绘队综合组现场,不时有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进出,“有来要数据的,因为咱们的数据每天都在进行更新,与灾前数据对比后能及时用于计算并发现问题;也有来要影像图、地形图的,16日无人机第7架次航拍获取到0.1米分辨率影像,能够非常清晰地显示出灾区山体情况,我们制作出的三维模型,也可以为其他部门的分析研判提供支持。” 陕西局成果处处长宋昡表示。启用应急绿色通道,在履行数据交接程序后,此次参与救援的所有单位和部门都可以立即领走数据或影像。“有些没有软件平台的单位和部门,我们会连平台一起给他们,还会有技术人员给他们讲解如何操作使用,我们竭尽全力为救援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8月16日晚,应急救援指挥部召开第六次全体会议,庄长兴首先要求陕西局发言。杨宏山对再次进行的航拍、监测及计算分析情况和目前状况进行汇报,同时表示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只要有其他部门甚至是技术人员,需要陕西局的数据、资料,陕西局都会全力以赴给予支持,做到全面精准、耐心细致,利用测绘数据和打印好的图件做好服务。


测绘仪器


按照陕西局领导的要求,快速影像出图系统已运抵灾区,为指挥部和各部门及时编制打印指挥救援图件,测绘技术人员积极协助各部门开展现场救援、成因分析、变化模拟、二次灾害预防等数据分析工作,并根据现场救援实际需要,随时安排技术人员前往现场或各部门驻地,协助开展工作。

测绘保障作用充分彰显

在应急救援中,测绘地理信息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提供了应急救援指挥部Z为急需的灾害区域基本地理信息、滑坡土方量、可能堰塞湖隐患等重大地灾情测量数据;他们根据灾前房屋位置和滑坡走向分析出失踪人员的可能位置;他们通过测量积土石厚度等信息等确定了开挖区域和工程量,为制定科学、高效、安全的救援方案提供了支持;他们对重要隐患山体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及时预警,为防止次生灾害、保障大量救援人员和工程设备安全护航;他们为灾害原因分析等专家研判以及下一步治理方案制定提供了空间信息和技术支撑。

在山阳应急救援中,哪里有领导指挥、有灾害调查、有专家研判、有方案制定,哪里就有测绘地信部门提供的数据、图件和技术支持。截至发稿时,陕西局共投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77人,其中灾区现场工作人员38人、后方数据处理技术人员39人,以及无人机航摄系统、合成孔径雷达、快速影像处理系统、相关计算机系统和救援车辆。有力有效、不可或缺的测绘保障服务得到总指挥部、现场指挥部和武警部队、国土、地质、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的一致称赞。“反应迅速”“技术先进”“工作有力”“成效显著”,是国土资源部、陕西省委省政府等各级领导对此次陕西局在救灾中所做的工作和发挥出的作用给予的肯定。

在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及前线救灾指挥部有关同志召开的国务院工作组抢险救援专题会议上,测绘技术保障作为会议三个专题汇报之一进行了演示汇报,姜大明部长强调要依靠专家、依靠科学,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借助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装备,开展抢险救灾工作。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在其主持召开的应急救援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排查地质隐患、防止次生灾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救援指挥部专题会议上,陕西省省长娄勤俭对应用测绘信息和高新技术进行科学救灾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要在专家指导下切实做到精准施救、科学施救、安全施救,并要求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进一步量算和分析灾情地理数据,对滑坡区域两侧山体的稳定性监测提供支持。国务院工作组副组长、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庄长兴亲临陕西局作业现场具体指导监测工作,并对测绘应急保障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库热西在听取测绘应急保障工作汇报后强调,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把弘扬国测一大队精神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好中央领导重要批示,为抢险救灾出力。

在灾害发生时,在人民群众需要时,陕西局用实际行动证明自身是一支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专业测绘地理信息队伍!当前,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仍旧坚守在灾区现场,夜以继日地对灾害核心区域持续航拍判读、对隐患山体进行连续监测、为各部门提供测绘地信保障服务。他们用不忘初心、科学严谨的精神和态度,不断诠释着测绘人应有的担当,用自己毫无保留的付出祭奠灾区陨落的生命。

8月12日,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突发特大山体滑坡后,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动请缨、快速反应,领导、专家技术人员紧急赶往现场协助救援。

12日当天经过连夜奋战,陕西局应急测绘小组制作完成山阳滑坡区域三维立体影像,准确计算出滑坡体土石方量、被压房屋覆盖物厚度、易积水区域面积及蓄容、滑坡后壁高、坡度和滑坡后工房位置等数据。相关测绘成果为领导和专家研判灾情、制定救援方案提供了科学的地理信息支持。在Z紧张繁忙的前两天,陕西局领导40多小时未合眼,一些技术人员近50小时连续奋战。

山体变形监测不间断进行

现场救援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挖掘机、推土机的繁忙作业全面展开。但是,狭窄的Y字形沟边上两个陡峭山体、不稳定的塌方区域、落差达146米的滑坡堆积区的稳定性令人十分揪心,如果发生再发山体和堆积区垮塌,将直接严重危胁滑坡现场800多名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如何快速准确地监测隐患点的变形并及时预警成为当务之急。

滑坡核心区域3平方公里山陡林密,人迹罕至,绝大部分地区是人无法到达的。在8月13日上午的应急救援指挥部会议上,陕西局局长杨宏山向陕西省副省长庄长兴提议:利用国测一大队的合成孔径雷达协助进行山体变形监测。指挥部立即同意这一建议,庄长兴要求陕西局利用科学可靠的测绘技术为救灾提供帮助。

早已整装待命的国测一大队接到指令后,由队长肖学年带队的一行8人携带合成孔径雷达监测分队于8月13日傍晚赶到山阳县。

1.5米宽的灾前、灾后影像纸图就摊在眼前,陕西局副局长王晓国与技术人员紧张分析与研判中,哪个位置才能监测到Z 大范围?如何保证监测的有效性、安全性?如何既能监测到滑坡及附近山体的实时变化情况,又能保证必须进行24小时不间断值守监测队员的人身安全?

8月14日,王晓国与肖学年分别率领两个作业小组,在武警和当地向导的配合下,上山进行现场踏勘。当天天气阴沉,间或下雨,山区土路泥泞难行,有技术人员在上山过程中扭伤脚。他们冒着风雨,顶着落石危险,进入滑坡核心区域,迅速开展外业踏勘、选址。Z合适的点位由于有二次垮塌的可能,设备无法运达,观测站Z终选在了紧邻滑坡现场东北方向的陡坡上。王晓国说:“这里原来是矿厂的一处存放雷管的小库房,仅约10平方米的简易房顶可勉强用来架设合成孔径雷达装备。”

当日18时30分,在近20名武警战士、应急救援队队员的全力配合下,合成孔径雷达装备被艰难搬运上山并成功架设,19时49分,开始对Z近距离仅百米、高差348米的釆空区不稳定山体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这是合成孔径雷达首次应用于地质灾害救援。

国测一大队的红旗在山坡上飘扬,对面是坍塌的山体,黄色的帐篷支立在杂乱草地上,气温监测仪摆放在帐篷外面,合成孔径雷达架设在房顶,队长肖学年带领队员用竹竿和遮光布等为仪器设备搭建起简易的遮挡。“费了好大劲才把这儿搭起来,先布设了7个点,后来又增加到26个点,我们每20分钟计算一次山体监测点漂移数据。”

从8月14日起,国测一大队连同队长肖学年在内的8名观测人员驻扎在此,头顶巨石、面对距离仅百米的120多万方不稳定山体,时刻密切监测,用测绘高科技手段为现场数百名人员和大量工程设备救援工作保驾护航,以避免次生灾害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随着救援工作的进一步展开,监测隐患山体、为搜救人员护航工作担子更重。其他人员夜间全部撤离,国测一大队队员还必须冒着随时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危险,24小时坚守在灾害现场。“大灾面前,不能不为。”

在线咨询 拨打电话